上海:近岸海域污染嚴重,預防工作有待加強
2018-07-11
中新社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阮煜琳) 中國自然資源部4日消息,國家海洋督察組第三組于7月3日向上海市政府反饋圍填海專項督察情況。督察組認為,上海市個別圍填海項目審批不規范,近岸海域污染嚴重,預防工作存在薄弱環節。
根據工作安排,國家海洋督察組第三組自2017年11月27日起分2個小組先后前往浦東、崇明、奉賢、寶山、金山等五個沿海區開展下沉督察。其間,督察組深入現場對上海市各沿海區圍填海管理、海洋資源利用、海洋環境保護等進行外業核查。
督察認為,上海市在海洋工作方面取得了相當積極的成效,但由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海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未能很好地協調,導致上海市近岸海域水質情況不容樂觀。
一、長江口河口海域未及時劃界,相關區域未有效納入海域管理。
長江口河口海域權屬管理、海洋工程環評審批不到位。2012年以來,在長江口區域9個灘涂整治項目、7個新建或擴建港口碼頭項目、29個采砂項目均未辦理相關用海手續,未依法開展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
海域有償使用制度落實不到位。由于長江口河口海域未明確劃界和有效納入海域管理,灘涂整治項目僅按規定繳納灘涂使用費,未按海域管理繳納海域使用金。
二、個別圍填海項目審批不規范、監管不到位。
個別填海項目海域使用金減免不規范。執法監管需進一步加強。金山區濱海生態濕地圍填海項目不規范減免海域使用金5908.3萬元人民幣。金山區濱海度假村等5個圍填海項目堤壩部分不規范減免海域使用金5822.72萬元人民幣。
三、近岸海域污染嚴重,預防工作存在薄弱環節。
上海市提供了98個陸源入海污染源,督察組核查發現148個陸源入海污染源。沿岸海域長期處于嚴重富營養化狀態,2012年至2016年優良水質面積占比僅為16%,劣Ⅳ類水質面積平均比例高達70%。長江口生態監控區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杭州灣生態監控區長期處于不健康狀態。
陸源入海污染源監管不到位。上海市提供的39個入海排污口中,僅對13個排污口開展了鄰近海域監測工作,水質均劣于Ⅳ類海水水質標準。
督察要求,上海市各級政府要落實海域使用管理制度,著力解決長江口海域管理問題。認真落實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措施,切實推進有關問題整改到位。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嚴控陸源污染物排放,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上海泰譽節能作為一家上海本土環保水處理企業,在看到以上督察反饋時深有感觸。海洋環境的污染治理必然要從周邊著手,層層遞進,只有在企業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的近海污染才會得到有效治理。